低温上升1℃ 水稻减产10% 华农学者研究结果引起世界关注
在热带地区,夜间最低气温平均值每增高1℃,水稻产量就会相应下降10%。 日前,华农客座教授彭少兵与该校博士黄见良等相助完成的这一研究结果引起世界广泛关注。 早在12年前,在国际水稻研究所从事研究的彭少兵就开始了“全球气温升高对水稻产量的影响”这一研究,他所领导的课题组发明:25年来水稻生恒久间的夜间最低温度平均置魅正在逐步上升。 与此同时,彭少兵与研究同伴们还在菲律宾马尼拉四周组织了相应的大田试验,试图剖析主要气象因素变革对水稻产量的影响。连续12年的水稻田间试验结果也证明:气象因素中以夜间最低温度对水稻产量的影响最大,在热带地区的水稻生恒久间,夜间最低温度平均值每增高1℃,水稻产量就会相应下降10%。 彭少兵等还进一步推测,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夜间最低气温升高导致水稻呼吸时所消耗的糖和碳水化合物增多,从而使水稻在灌浆和结实历程中“能量缺乏”,最终造成减产。 据了解,全球有25亿人口以稻米为主要粮食,而全世界水稻的90%产自亚洲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因此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下,热带水稻爆发的减产现象将直接影响到世界粮食宁静。 6月28日,当彭少兵、黄见良等所著的“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夜温升高引起水稻产量下降”一文在美国科学院院刊上宣布后,立即引起了国际学术界和世界传媒的广泛关注。美国《科学》杂志、美联社、路透社都做了专题介绍,称该研究结果对世界食物宁静性具有重要意义。 据悉,彭少兵、黄见良等还将继续对水稻减产的原因进行更为深入的剖析研究,并且实验提出有效的解决计划。